
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-澳盾推荐
朱鹮(学名:Nipponianippon):是鹮科、朱鹮属的鸟类动物,古称朱鹭、红朱鹭,朱鹮系东亚特有种。体重1400-1885克,体长68-79厘米。中等体型,体羽白色,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,额至面颊部皮肤,呈鲜红色;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,涂抹到头部、颈部、上背和两翅羽毛上,使其变成灰黑色。栖息于海拔1200-1400米的疏林地带,在附近的溪流、沼泽及稻田内涉水,漫步觅食小鱼、蟹、蛙、螺等水生动物,兼食昆虫;在高大的树木上休息及夜宿;留鸟,秋、冬季成小群向低山及平原作小范围游荡;4-5月开始筑巢,每年繁殖一窝,每窝产卵2-4枚,由双亲孵化及育雏,孵化期约30天,40天离巢,性成熟为3岁,寿命长的记录为37年。曾广泛分布于中国东部、日本、俄罗斯、朝鲜等地,由于环境恶化等因素导致种群数量急剧下降。通过科学家的努力,人工繁殖,朱鹮种群数量已由1981年发现时的7只,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,增加到2021年5月的7000余只。安徽麝(学名:Moschusanhuiensis)是麝科、麝属动物。头体长696-765毫米,智能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,肩高小于500毫米,臀高小于600毫米,尾长18-32毫米,后足长192-195毫米,颅全长141-151毫米,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,体重7.1-9.7千克。尾甚短,常隐没于毛xia。体背部有桔黄点,在腰及臀部两侧明显而密集。头骨的颧宽较小。颊、额及耳背灰黑色。颏及喉白色,有白色条纹向两颊伸延,向后沿下颈两侧有两条白纹在胸前连成长环状。1-2岁的幼兽体背有横行的桔黄斑纹,自肩至臀共有13条;成兽逐渐消褪,变为斑点,排列成3纵行。臀部暗褐色,臀斑不显著。安徽麝多栖息、活动于海拔500-1500米的针阔混交林。生活极具规律性,晨昏活动,雌雄分居,有比较固定的活动路线和栖息场所。主要以地衣、石蕊、寄生槲及灌木枝叶为食物。仅分布于中国安徽、河南及湖北三省相邻接的大别山区。冠斑犀鸟(学名:Anthracoceroscoronatus)大型鸟类,体长74~78厘米。嘴具大的盔突,颜色为蜡黄色或白色,盔突前面有显著的黑;上体黑色,具金属绿色光泽,湿地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,除腹为白色外,亦全为黑色,外侧尾羽具宽阔的白色末端。翅缘、飞羽先端和基部亦为白色,飞翔时极明显。喜较开阔的森林及林缘。成对或喧闹成群,振翅飞行或滑翔在树间。喜食昆虫多于果实。持续不断的刺耳嘎嘎叫声,如ayak-yak-yak-yak-yak。保护区生物多样性调查监测系统-澳盾推荐由广州澳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提供。广州澳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拥有很好的服务与产品,不断地受到新老用户及业内人士的肯定和信任。我们公司是商盟认证会员,点击页面的商盟客服图标,可以直接与我们客服人员对话,愿我们今后的合作愉快!)